宋太宗登基的时候,宋太祖并没有留下诏书来指定皇位由赵光义继承。当然后世有历史爱好者认为,宋太宗称帝之前曾担任开封府尹,按照五代十国的传统,差不多只有皇位继承人才能担任这个职务。所以认为宋太宗称帝其实符合宋太祖的预期。
图片
不过,即便如此,宋太宗对皇位的安全性还是存在危机感的:因此北宋是基于五代十国的基础上建立的王朝。而五代十国时期,华夏的传统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。五代十国时期,整个社会都已经处于道德泯灭的状态——记得小编有个读者,对于五代十国赞不绝口,理由是如果中国历史长期处于这种状态,那必然民风彪悍,到时候清兵别想入关——闹了半天,这网民是对清朝不满,所以居然把五代十国当好年代了。
该说不说,太多人看历史,把脑袋看傻了。
按照华夏的传统观念,皇位父死子继、兄终弟及,都是皇家内部的事情。但是在五代十国,君主但凡软弱一些,必然会被部将推翻。宋太祖的大宋朝,就是欺负郭氏周朝(五代后周)皇帝柴荣死后,新继位的小皇帝还是个孩子,于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夺取的皇位。因此宋太宗很清楚:那就是自己绝对不能让宋朝的将领觉得自己武功软弱。
因此宋太宗需要开拓领土。在太宗在位时期,吴越国和北汉先后被北宋吞并,定难军节度使也向大宋称臣。此时宋朝距离统一,还差燕云十六州地区。为此宋太宗也多次北伐契丹,但最终的结局都惨败。
图片
于是在西元984年,宋太宗决定再度北伐契丹。岐沟关战役就出现在这个背景下。
岐沟关战役给宋太宗造成了心理阴影。所以之后的北宋几乎没有继续北伐。
1、雍熙北伐
当时,北宋地方官贺令图向皇帝赵光义提供了一个情报,那就是契丹处于一种主少国疑的状态。按照汉人朝廷的经验,这种状态必然导致局势不稳,如果宋朝趁机北伐,保守估计可以夺回燕云十六州,如果积极考虑,闹不好还能彻底荡平契丹,如同唐朝打爆突厥那样。
贺令图说的主少国疑指的是契丹皇帝耶律隆绪还是个小孩子,大权被太后把持。而太后还有个情夫。贺令图认为这种伤风败俗的现象,肯定会引起契丹权贵借题发挥,拿出来搞事情。
其实毫无疑问,贺令图是用汉人的思维理解胡人的事情。
赵光义也觉得贺令图说的有道理,于是出兵北伐契丹。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雍熙北伐。
2、岐沟关惨败
宋兵进入契丹境内以后,一开始辽兵猝不及防,所以大片契丹的领土被宋兵攻克。不过契丹朝廷很快反应过来并采取了反制措施。契丹军队也在很快完成了布防并且和孤军深入的宋兵对峙。
宋兵和契丹兵对峙一段时间以后,很快因为后勤问题而被迫撤离。这个情况让赵光义大为光火。于是赵光义勒令宋兵统帅曹彬再度出兵北伐——曹彬,在灭亡南唐的过程中立下大功,也堪称宋朝初年的盖世名将了。
图片
其实曹彬也知道继续北伐很危险:毕竟契丹兵战斗力不弱,而且经过之前的冲击,契丹方面早有预备,继续鏖战只怕胜算不大。但是赵光义强制让曹彬继续北伐,曹彬也不敢不从——毕竟赵光义对武将的猜忌很大。
曹彬再度深入契丹境内以后,继续和契丹军对峙。在对峙过程中,契丹大量援兵开始半包围宋兵。曹彬眼看局势不利,只好带兵仓皇撤离,在岐沟关一带,宋兵遭遇契丹兵,双方经过一番恶战,曹彬的宋兵几乎都折在岐沟关。
岐沟关之战以后,宋太宗对契丹深有余悸。北宋也几乎没有再对契丹发动过主动北伐。
直到,宋徽宗在位时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